产品中心
技术交流
扫描二维码
遮蔽肽技术:免疫治疗的下个风口
来源:药政时势
抗体遮蔽技术(Antibody Masking Technology)是一种通过空间阻碍或亲和力调控机制,暂时抑制抗体与靶标结合能力的生物工程技术。其核心目标是在药物递送过程中降低对健康组织的毒性,同时在疾病微环境(如肿瘤)中实现特异性激活,从而提高治疗窗口和安全性。以下从技术原理、分类、应用、关键步骤、优势与局限性及最新进展进行系统阐述:
基本原理
抗体遮蔽技术通过引入可逆性结构阻断抗体的抗原结合域(Fab区),使其在循环系统中保持惰性。当进入特定微环境(如肿瘤)时,依赖局部高表达的蛋白酶切割连接子(linker),释放遮蔽结构,恢复抗体活性。
主要分类
基于空间阻碍的遮蔽
通过物理性屏障阻断抗原结合位点,常用方法包括:
卷曲螺旋结构域:如异二聚体白氨酸拉链(c-Fos/c-Jun)形成的稳定二级结构,覆盖抗体互补决定区(CDR)。
铰链区修饰:自体铰链结构(如Infliximab)通过二硫键形成空间位阻。
抗体片段融合:如抗CD19抗体通过dsFv结构遮蔽内层抗原结合域。
基于亲和力的遮蔽
利用特异性肽段或抗体片段占据抗原结合位点,例如:
噬菌体展示筛选肽段:如Cetuximab通过细菌肽库筛选的遮蔽肽占据EGFR结合域。
抗原竞争性遮蔽:设计突变型可溶性抗原片段(如sEGFR)通过linker与抗体连接,需蛋白酶切割后才能释放活性。
癌症免疫治疗
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(TCE) :遮蔽技术用于防止T细胞误伤正常组织。例如,Janux Therapeutics的TRACTrs技术通过遮蔽双抗两端,仅在肿瘤微环境中激活T细胞杀伤功能。
免疫检查点抑制剂:Probody技术修饰PD-1/PD-L1抗体,降低全身免疫毒性。
抗体偶联药物(ADC)
遮蔽技术可延长药物半衰期并减少脱靶毒性。例如,CytomX的Probody-ADC通过肿瘤微环境激活,显著提高治疗指数。
实体瘤靶向治疗
针对EGFR、HER2等靶点的双抗(如CI107)通过遮蔽肽实现肿瘤特异性激活,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安全性较传统抗体提升50%以上。
优势
安全性提升:遮蔽抗体在健康组织中的靶向毒性降低80%-95%。
剂量灵活性:允许更高剂量给药,增强疗效(如VIR-5818在乳腺癌中剂量提升3倍仍保持安全性)。
通用性:适用于单抗、双抗、ADC等多种形式,覆盖超过50%的临床抗体候选药物。
局限性
免疫原性风险:异源遮蔽结构(如细菌肽段)可能引发ADA,需长期监测。
定制化成本高:每款抗体需单独优化遮蔽结构,研发周期延长6-12个月。
微环境依赖性:在低蛋白酶活性的肿瘤中可能解蔽不完全,影响疗效。